二維碼
        企資網(wǎng)

        掃一掃關注

        當前位置: 首頁 » 企業(yè)資訊 » 經驗 » 正文

        “手機成癮”該如何克服?試試這些方法→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23-03-25 17:19:52    作者:葉知蘇    瀏覽次數(shù):140
        導讀

        多數(shù)學者認為過度使用智能手機屬于行為成癮和技術成癮,并將其定義為智能手機成癮,它是指由于個體過度使用智能手機而產生了心理依賴。也有部分研究者將其定義為智能手機的強迫性使用,指個體必須隨身攜帶智能手機,

        多數(shù)學者認為過度使用智能手機屬于行為成癮和技術成癮,并將其定義為智能手機成癮,它是指由于個體過度使用智能手機而產生了心理依賴。也有部分研究者將其定義為智能手機的強迫性使用,指個體必須隨身攜帶智能手機,且在社交等重要場合頻繁查看的行為。

        手機成癮有哪些表現(xiàn)?

        01 基于對手機使用失去控制

        如使用頻率過高或在重要場合無法控制手機使用行為。

        02 心理上對智能手機產生依賴

        過多關注手機與手機空間,忽視周圍環(huán)境和現(xiàn)實生活。

        03 出現(xiàn)戒斷癥狀

        主要是心理戒斷,當個體不能使用其智能手機時,會產生焦躁不安、失落、暴躁等負面情緒。

        04 對個體造成不良影響

        成癮后對個體的人際、學習、工作、身心健康等造成不良影響。

        手機成癮的不利影響有哪些?

        NO.1

        損害身體健康

        研究結果顯示,手機使用越多,鍛煉情況越差,且可能會對身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一項實驗研究顯示,在控制了性別、運動的自我效能和體脂率后,使用手機發(fā)短信和打電話會分散鍛煉者在跑步機上運動的注意力,降低運動強度(跑步速度和心率下降)和心肺功能(最高耗氧量降低)。

        NO.2

        降低睡眠質量

        調查顯示,手機成癮程度越重,失眠情況越重,睡眠越差,過度使用手機會干擾青少年的正常睡眠,影響青少年的身體發(fā)育、心理健康和良好學業(yè)。

        NO.3

        危害心理健康

        手機成癮者通常具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缺乏運動、飲食不健康、作息時間不規(guī)律和吸煙飲酒等),這可能引發(fā)多方面的心理問題,比如焦慮、抑郁、易怒、強迫癥、失眠、人際交往障礙以及壓力負擔過大等心理問題。

        NO.4

        易出現(xiàn)社交障礙

        現(xiàn)如今大學生更多地采用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聊天,造成面對面社交能力、語言溝通能力減弱,出現(xiàn)社交恐懼癥、價值取向的偏離,甚至會造成抑郁、自閉等,嚴重危害其心理健康,嚴重者還會出現(xiàn)意志消沉等現(xiàn)象,整個人也會變得懶散。

        NO.5

        影響學業(yè)

        在手機成癮與學業(yè)表現(xiàn)的研究中,學業(yè)表現(xiàn)明顯隨著手機成癮情況增多而變差,手機成癮可能通過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導致學業(yè)表現(xiàn)不良。

        如何克服手機成癮?

        01 加強自我控制能力

        要認識到手機成癮的危害,再借助外力控制,如親人朋友提醒,培養(yǎng)更多興趣愛好,如運動、看書等,以轉移注意力。甚至可以換一個非智能手機。

        02 重視現(xiàn)實生活中的社交

        要認識到網(wǎng)絡的社交畢竟是虛擬的,針對我們的表達欲望,若遇到想表達溝通的,我們可以尋求親人朋友進行傾訴。同時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愛好,如運動、看書等,借此也可結交現(xiàn)實生活中有共同愛好的朋友。

        03 尋找合理減壓途徑

        手機提供的娛樂和宣泄易得性使得我們更加愿意用手機擺脫我們的焦慮,但同時也會影響我們正常生活。我們應積極面對所要解決的問題,壓力大時可通過運動、找親人朋友傾訴等方式解決。

        04 適當限制手機使用

        青少年自控力教差,可通過父母及老師的管控等進行控制,高中生可配無上網(wǎng)功能的非智能手機,最主要的還是要自我認識到需要合理控制手機的使用。

        編輯:奚宇軒

        資料:人衛(wèi)健康

         
        (文/葉知蘇)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發(fā)布者:葉知蘇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fā)現(xiàn),立即刪除,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處理郵件:weilaitu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