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架是生活中的常態(tài),無論是夫妻之間的爭吵,還是親子關系之間的爭執(zhí),都會讓人在情緒中崩潰。
那么是什么原因讓原本相愛的人,讓本來以好心的出發(fā)點的付出,都得不到回應,反而造成沖突和矛盾呢?
心理學上認為所有憤怒的情緒,所有的爭吵都于兩個字:委屈。
《從出生到獨立》的劉亮認為,無論是在親密關系還是親子關系中,因為兩個人關系的無法分割讓人沒有辦法去重新選擇,同時也因為自己的心聲沒有被對方聽到而分外委屈,這才是導致親密關系變梳理,親子關系變得緊張的根本原因。
為什么明明相愛,卻互相傷害
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害怕遇到講不通道理的人,這時候的溝通就像“對牛彈琴”一樣的令人覺得無語,以下交流的場景很是常見:
像這樣的交流中的沖突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種似曾相識,這不僅是兩性關系時容易矛盾的點,也容易導致親子關系的對立和爭吵。
在這樣的爭吵中,沖突的雙方都認為自己是有理的,而對方是無理取鬧,原本親密的的一家人,在矛盾下像“陌生人”一樣,溝通起來更是“雞對鴨講”的效果。
那么為什么會經常發(fā)生互相不理解和怨懟呢?
舉個例子來說,當一位妻子看到丈夫不理自己時,她就會表現出憤怒,甚至吵架,表面上看是妻子脾氣不好,實際上是因為被丈夫在情感上忽略后的本能憤怒。
心理學上認為,在吵架時有兩個本能反應,要么是回擊也就是夫妻互相爭吵,要么是表面上不說,但內心十分憤怒。
同時越是爭吵,便越是關系糟糕,蕞終陷入人身攻擊,夫妻關系進一步惡化。
而在溝通時展現出的表面感受稱為“表層情緒”,把潛伏在表層背后的情緒稱為“深層情緒”,無論哪一種情緒,都會傷害夫妻之間的感情。
停留在表層的“為你好”
不僅僅是親密關系這樣表現出憤怒,親子關系也會時常有這樣那樣的沖突,關于親子關系的沖突,我深有體會。
暑假的時候孩子在家,剛開始我們還能相處很好,沒過幾天看到他的拖延與懶散,便氣不打一處來,憤怒和斥責隨之而來,吵他:你怎么懶成一條蟲了,就不能好好坐著,讀會書,寫會作業(yè),整天就是看電視。
你看,本來我的出發(fā)點是為了孩子好,但這種“為你好”的做法不僅沒有得到孩子的認同與理解,反而成了我們互懟的日常。
我認為孩子不懂大人的苦心,我也不想嘮叨,也不想每天催著他上進,但孩子卻認為他愛做什么,不愛做什么他自己來決定,沒必要聽我的。
當時覺得挺委屈的,覺得自己辛辛苦苦地為了孩子而起早貪黑忙碌,還沒說一兩句就這么過激,于是特別委屈,覺得付出沒有得到相應的回應。
讀完了《從出生到獨立》后,從心理學角度才意識到自己犯了自以為是的錯誤,而反思自己,原來我眼里的為孩子好,都做錯了:
首先,孩子面對我的嘮叨和憤怒,他反抗是一種正常的反應,也可以理解為生物進化的本能。
更直白地講就是當被別人冒犯或誤解時,憤怒的反擊可以保護自己免于受到傷害,這是人性的本能反應;
其次,當孩子生活上照顧得很好時,就忽略了情感上的照顧,這時候父母就容易忽視孩子內心的訴求;
蕞后,更多時候父母只是表達了自己的委屈與訴求,并沒有考慮到孩子內心的感受。
心理學認為,所有藏在深層情緒背后的憤怒和反抗,都是委屈在作祟。更簡單來說就是那些沒有被看到的期待與不被認可。
不吵架,從好好傾聽開始
《從出生到獨立》的認為,沖突本身不是問題,解決沖突的方法才是問題,而想要找到親密關系的方法,就要找到情緒激動的原因,無非是兩個根源:分不開和聽不到。
分不開是指自己的情緒和別人情緒分不開,簡單來說就是在親密關系和親子關系在溝通過程中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的感受,哪些是別人的,于是就會將自己的焦慮和別人的憤怒混為一談,這時候就會引發(fā)矛盾和沖突。
比如說本身我們情緒就比較激動,沒想到伴侶或孩子比我們更激動,這時候就表現出較低的心理成熟度,同時夫妻雙方的焦慮還會傳遞給孩子。
這就是情緒和理智分不開的情景,也可以說認為是情緒化的人容易發(fā)脾氣或不冷靜。如果想要理智一些,就是要將情緒與事實分開,少關注感受多在意事實。這時候就從“我感覺”變成了尊重客觀事實。
聽不到就是既不能做到傾聽對方,也不能做到接納對方,耳朵聽到的,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全是對方的千般不如意。
比如說在夫妻或親子關系沖突時說的:多大點事,你至于上綱上線嗎?好啦,不要多想了,別總是沒事找事。
你看,這樣的溝通不僅沒有做到傾聽,更別提共情了,我們這樣的反應,相當于告訴對方:你的情緒不重要,所以沒必要講了,講了你還是沒理。
所以這樣的溝通方式不僅導致了關系更加惡化,同時還增加了情緒失控的可能性。這時候正確的方法是非暴力溝通,也就是先描述事實,然后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蕞后可以提出建議。
這樣的溝通和傾聽才有效果,才能劃定彼此的邊界,不會讓人有種被忽視和侵犯感。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察覺情緒,然后把別人的和自己的感覺區(qū)分開。
其實很多時候吵架也好,沖突也好,都是因為一方覺得自己受了委屈,而不被理解,這時候只要做到察覺自我,然后學會傾聽,保持不越界,就能讓親密關系和親子關系中的矛盾消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