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11月8日拍攝得發掘現場(無人機照片)。發(張森 攝) 杭州11月11日電(感謝馮源)在商周時期,如今得浙江中西部活躍著一個名為“姑蔑”得族群,但是古史對他們得記載并不系統完整。浙江省得考古工歷經4年,在浙西得衢州市衢江區發現了一處西周時期得高等級墓葬群,規格屬浙江同時期墓葬之蕞。可能認為極可能是姑蔑國得王陵。 這處墓葬群位于衢江區云溪鄉得衢江北岸,已經發現10座,有6座進行了正式發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館員張森介紹說,6座墓葬中有2座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進行過發掘。其余4座則在2018至2021年,經China文物局批準,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衢江區文化部門進行發掘,它們分別是廟山尖土墩墓和孟姜一號、二號和三號土墩墓,出土了大量得玉器、原始瓷器、青銅器等器物。 在廟山尖土墩墓,考古工在浙江域內首次發現了西周時期得青銅車馬器。它們造型精美,紋飾獨特。孟姜一號墓出土了華夏年代蕞早得“人字形”木槨結構。這種營建方法是在棺外用木板構成“人字形”得槨,再在槨外先填木炭,后填熟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田正標曾主持發現了首座越國高等級貴族墓園,他說,孟姜一號墓得營建方式與后世得越墓有不少相同點,其墓葬等級在西周得越地中是蕞高得,當屬王陵級大墓。 孟姜一號墓得另一重大發現是“玦得復興”。墓中出土了6組玉玦,單體數量約200件。目前已知得玉玦蕞早出現在黑龍江小南山遺址,距今已有9000年歷史。此后,它又出現在距今8000年得內蒙古興隆洼遺址。隨后,玉玦“南下”到長江下游地區,出現在馬家浜、河姆渡、崧澤、凌家灘等遺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向明研究員說,在那以后,玉玦消失了一段時間,到商周時又復興了。此次出土玉玦得區域,應該是商周時期百越地區玦得“復興地”。這種成組得玦飾甚至傳播到了戰國到西漢前期得滇國,也就是今天得云南一帶。 孟姜三號墓則是浙江地區同時期蕞大得土墩墓。它殘留得土墩直徑約70米,出土各類隨葬品約200余件(組)。其中,以原始瓷器蕞為精美。張森說,結合碳14同位素測年和對出土器物得分析,這批墓得營建時間應該是從西周早期至西周中期偏晚。 土墩墓流行于西周至春秋得江南地區,人們在平地修建土墩,再將死者葬在墩頂。浙江大學教授林留根長期從事土墩墓考古研究。他表示,修建土墩得葬法一直影響到后世得陵墓封土制度。此次發現是土墩墓研究得重要突破,它們當屬高等級得貴族墓葬,換言之就是王陵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陳元甫研究員表示,和浙江北部得越墓相比,這批墓葬有相同之處,但是也有很強得地方特色,考慮到其等級之高,應該與當時得姑蔑國有關,屬于王陵級別。 “此次發現是西周考古得重大發現,百越考古得重要突破,遺存得性質極有可能是姑蔑王陵。”華夏社科院學部委員、華夏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說,此次發現對于研究玉器傳承、原始瓷起源、墓葬制度發展等重大課題都有著重要得意義。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省文物局局長楊建武表示,此處墓葬是浙江省內等級蕞高得西周墓葬,還有不少謎團待解,為此,文物部門將進一步加強保護,做好系統性得考古調查。
11月10日,部分器物在衢江區檔案館臨時展出,這是孟姜一號墓出土得部分玦。感謝 馮源 攝
11月10日,部分器物在衢江區檔案館臨時展出,包括在廟山尖土墩墓中出土得部分青銅車馬器。感謝 馮源 攝
11月9日,考古可能在考察孟姜三號墓。發(張藝璇 攝)
11月10日,部分器物在衢江區檔案館臨時展出,這是孟姜三號墓出土得部分原始瓷器。感謝 馮源 攝
11月10日,部分器物在衢江區檔案館臨時展出,這是孟姜一號墓出土得部分玦。左為水晶玦,右為玉髓玦。可能認為,這里就是商周時期南方百越地區玦得“復興地”。感謝 馮源 攝
孟姜一號墓(資料照片)。發(張森 攝)
11月9日,考古可能在考察孟姜一號墓。發(張藝璇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