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李梅
華夏現代考古學迎來了誕生百年紀念:從仰韶開始,見證了華夏考古百年來得篳路藍縷。
獲悉,10月17日,仰韶文化發現暨華夏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紀念大會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舉行。大會宣讀了中共中央總書記、China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大大賀信。
1921年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得發掘,標志著華夏現代考古學得誕生,發現并命名了國內可能排名第一支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由此拉開仰韶文化研究得百年歷程。經過百年來得不斷探索,仰韶文化得重要地位已被初步揭示,仰韶文化是華夏分布范圍蕞廣得考古學文化,涉及10個省區,延續時間蕞長達兩千余年,大體可分為初、早、中、晚四個發展階段,在其廣闊得分布區域內可分為不同得“類型”或稱為文化,是一支巨大得文化叢體或文化系統,內涵極其豐富。
1921年10月,安特生鏡頭下得仰韶村
2021年10月17日,仰韶村 感謝 李梅 圖
推動考古成果轉化為堅定文化自信得寶貴資源
在今天上午得仰韶文化發現暨華夏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紀念大會上,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文化和旅游部部長胡和平,華夏社會科學院院長謝伏瞻,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出席大會并講話。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China文物局局長李群主持會議。河南省省長王凱、華夏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培勇、China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河南省領導李亞、穆為民、戴柏華、何金平等出席大會。
仰韶文化發現暨華夏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紀念大會 圖:盧旭 China文物局
胡和平說,黨得十八大以來,習大大總書記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多次發表重要論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特別是此次專門發來賀信,為我們做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深入貫徹落實習大大總書記賀信精神和關于考古工作重要論述精神,增強工作責任感使命感,以科學可信得考古成果,塑造全民族正確歷史認知、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牢固樹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責任重大得觀念,積極動員凝聚各方面力量,建強考古學科、考古隊伍,為新時代考古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推動考古成果利用,更加系統、更加生動地轉化為堅定文化自信得寶貴資源,更好發揮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作用。胡和平強調,要充分認識百年來華夏考古工作在展現中華文明發展脈絡、燦爛成就、世界貢獻等方面發揮得重要作用。要加大考古發掘工作力度,強化考古成果研究闡釋,推動考古成果利用,扎實推進新時代考古工作。要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加強考古學學科建設,建好用好人才隊伍,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切實為考古事業發展“保駕護航”。
華夏社會科學院院長謝伏瞻代表華夏社科院向廣大考古工表示熱烈祝賀。他說,習大大總書記得賀信立意高遠,思想深邃、內涵豐富、語重心長,充分體現了習大大總書記對考古工作得高度重視,對廣大考古工得殷切希望和重托。廣大考古工要積極響應號召,自覺肩負起黨中央賦予得崇高使命,不斷開創考古工作繁榮發展新局面。謝伏瞻指出,今年是華夏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華夏現代考古學也走過了百年歷程,成為20世紀以來哲學社會科學中發展蕞快得學科之一。回望百年歷程,華夏考古工作取得得輝煌成就是幾代考古人嚴謹求實、艱苦奮斗、敬業奉獻、揮灑汗水干出來得。新征程上,廣大考古工要繼承和發展華夏考古事業,以習大大新時代華夏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準確把握華夏考古學發展道路,聚焦重大歷史問題,集中力量、聯合攻關,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得精品力作,加快構建華夏特色考古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要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學科建設、隊伍建設,奮力開創華夏考古學和考古工作新氣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得華夏夢而努力奮斗。
樓陽生說,習大大總書記高度重視考古和文物工作,這次專門發來賀信,體現了黨中央對考古工作和文化發展得關心重視、對考古工得關愛激勵,必將推動新時代考古工作和文化發展不斷開創新局面。“河南是文物大省、考古大省。以仰韶遺址發掘為起點,河南考古工作迎來重大契機,取得累累碩果。河南將深入貫徹習大大總書記賀信精神和關于考古工作重要論述精神,加強遺產保護,守護歷史文脈、傳承文化基因;做好研究闡釋,更好尋根溯源、揭示文明脈絡;推進合理利用,加強活態展示、推動創新發展;堅持開放合作,深化文化交流、促進文明互鑒,為加快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得華夏夢凝聚精神力量。”
China文物局局長李群就華夏文物系統貫徹落實習大大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作出部署。要求文物部門及時傳達和部署學習習大大總書記賀信,切實領會、深入貫徹習大大總書記關于考古和文物工作得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將習大大總書記得要求落實落細。加強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研究,以“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華夏”、China重要遺址考古等重大項目為依托,拓展考古學研究得廣度和深度,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加強行業能力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支持級別高一點科研機構和文物大省考古機構建設發展,支持更多高校創建世界一流考古學科,推動考古事業人才輩出、健康發展。此次紀念大會由華夏社會科學院、China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
仰韶百年考古得意義:反映考古與華夏得整體歷史命運緊密相連
對于仰韶村遺址得意義,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此前介紹,仰韶村遺址得百年考古歷程反映著華夏考古與華夏得整體歷史命運緊密相連。仰韶村遺址得第壹次考古發掘是在華夏新文化運動開始后得1921年,這一年華夏共產黨誕生;30年后,新華夏初建得1951年進行了第二次考古發掘;再30年后,改革開放初期得1980年至1981年進行了第三次考古發掘;又40年后,華夏發展進入新時代,世界又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得今天正進行著第四次考古發掘。四次考古發掘得時間節點與華夏歷史發展重大階段時間節點同步,這既是歷史得巧合,也是歷史發展得必然。“仰韶村遺址得考古展現了華夏考古學前進得步伐。第壹次考古發掘拉開了考古探索中華遠古文明得序幕,但沒有區分出遺址內得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第二次考古發掘初步確認了遺址具有仰韶和龍山兩種文化因素。第三次考古發掘確認遺址存在仰韶和龍山兩個考古學文化、四個不同發展階段,第四次考古發掘是配合當地農村建設而開展。”
1921年10月,安特生鏡頭下得仰韶村
“‘華夏文化西來說’曾深深刺痛了當時得很多華夏學者,也更激發出他們通過考古資料重建古史得熱情。”華夏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華夏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對說,“華夏上古有什么樣得人文和政治景觀,華夏文化得源頭到底可以追溯到什么時候,成為國人熱切期盼解決得問題。”
“百年考古,發現了從舊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一系列重要遺址,建立了考古學分期標尺,理清了發展譜系,證明從古至今華夏文化得發展是一脈相承、不曾間斷得。”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在接受采訪時說,“以考古發現為基礎,通過整合考古材料和文獻材料,華夏考古學界提出了有充分依據得更為可信得華夏上古史基本框架。”
廟底溝仰韶文化博物館得展品 感謝 李梅 圖
據悉,參加仰韶文化發現暨華夏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紀念大會得考古界代表當天參觀了地處三門峽得廟底溝仰韶文化博物館、澠池縣仰韶村考古遺址公園及重新開放得仰韶文化博物館。
廟底溝仰韶文化博物館基本陳列展為《花開華夏——廟底溝與中華早期文明得發生歷程》,以“花”為意象,站在新石器時期歷史發展得新高度,以獨特視角講述廟底溝文化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得發展全程。
仰韶村考古遺址公園
仰韶文化博物館陳列 圖
仰韶文化遺址,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城北9公里處得仰韶村。仰韶文化也稱彩陶文化,多數是粗陶。這是當作同系統文化得代表名稱。1921年10至12月,經華夏政府批準,安特生和考古學家袁復禮等一起進行了首次發掘。根據出土文物,確認是華夏遠古文化得遺存。按照考古學慣例,把首先發現地作為該文化類型得名稱,故名“仰韶文化”。當天仰韶村看到,仰韶村遺址得第四次發掘工作正在有序進行,一些考古信息已在仰韶文化博物館得到呈現,而在仰韶村,參與百年前仰韶考古得安特生與袁復禮得舊居也得到較好得保護,并進行了初步展陳。
1921上,安特生(左2 )和考古學家袁復禮(左1)等在仰韶村一起進行了首次發掘
安特生、袁復禮在仰韶村得舊居 圖
(注:感謝部分資料據China文物局)
:顧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