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海派木偶課走進社區學校,會有怎樣奇妙的體驗?日前,“橋”首未來·非遺偶“愈”進社區揭牌簽約儀式在打浦橋街道社區學校內舉行。
讓“木偶”走進社區學校,以“偶”為橋梁,讓老人、年輕人都可以在了解這門非遺技藝的基礎上,更能夠通過“偶”達到藝術療愈的功能。
視頻加載中...
作為在深耕木偶劇領域三十余年的非遺傳承者,項春雷表示,課程的設置除了讓大家了解木偶這門非遺技藝的歷史、分類,也會帶領大家了解偶劇的“幕后”,“我們工作室主創團隊成員,將為大家解密木偶是如何制成的,整個木偶制作的過程。”在他看來,木偶并不僅僅是一門非遺技藝,更能夠應用在生活中各個場景中。
據了解,多年來打浦橋街道社區學校堅持多元化辦學,課程設置多樣,先后開設了樂器類、聲樂類、語言類、家政類、非遺文化類等56門課程,如今“海派木偶課”也成為其中最新加入的“成員”。
未來,結合社區學校非遺偶“愈”--海派木偶的課程,打浦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也將繼續全面打造木偶創新藝術實驗基地,充分發揮非遺文化在加強社區治理、增進社區凝聚力、維系鄰里和睦關系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動形成保護傳承非遺的濃厚氛圍,構建社區文化新格局,探索一條文化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