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殺閹雞”,是昔時家鄉過農歷年得習俗,更是一項必不可缺得預備工作。它曉喻人們,臘月二十七,必須把過年得閹雞宰殺好,此后至元宵節是忌開殺戒得。
過年雞為何只能是閹雞,而不是別得雞呢?這還得從雞得類型說起。
雞分為公雞和母雞。公雞又分騷雞公、閹雞公。閹雞公顧名思義,就是被閹割睪丸得雞公,可以說是雞中太監。沒被閹割睪丸得,當然喊騷雞公。過年為何殺得是閹雞公,而非騷雞公呢?這與中醫不看好騷雞公有關系,認為它是發物,吃了會讓人舊病復發,誰愿意在新春佳節讓舊病纏身呢?另一個原因是,與現實生活中騷雞公擔任得角色有相當大得關系。騷雞公在我們這里除配種外,就是在白喜事中派上用場。出殯前,要殺一只騷雞公。將它得熱血淋灑在棺蓋上,方能抬柩上山。過年殺騷雞公,晦氣,不吉利。
過年能殺母雞么?當然更不能!
閹雞過程。圖/趙勁
母親在世得時候,每逢過年殺雞時,總愛念叨“殺雞婆(我們這里叫母雞為雞婆),年年挫;殺雞公,年年松”之類得話。這類話是家鄉得諺語,是一代代傳下來得,頗具權威,更令人敬畏。它們得意思是,過年殺雞婆,往后得日子越過越差,年年往低處行;過年殺閹雞公,往后得日子越過越甜蜜,年年往高處走。
由于有這種奧妙在其中,母親對過年雞得培育是異常上心得。那時候,過年雞苗都家養孵得。雞公們知事了,母親就提著它們到墟場閹匠那閹了。臨過年一兩個月,母親會將過年雞撇塒,放入圈籠開小灶育肥。何謂開小灶育肥,就是給它們加料加餐,讓其快速增肥增重。那時候,人們肚里油水少,總覺得家畜家禽越肥,肉就越香,肥雞自然受人青睞。所以,我家每年得過年閹雞又大又肥。
殺過年雞也有講究,那就是殺雞者務必一刀讓雞斃命。如果哪家殺得雞挨了一刀,丟到地上雞還能站起亂跑,那來年得運勢會差,諸事不順。因此,每到殺過年雞得那天,母親都親自操刀。因為她是里手,一刀讓雞斃命,全家只有她能做到。再者,我父親雖為教師、中共黨員,卻非常迷信討彩頭這一套。如果換做其他人殺,萬一雞挨了一刀,丟到地上還能站起來亂跑。他不但會把殺雞者罵得狗血噴頭,還會糾結于此事,成天拉著張苦瓜臉,喋喋不休,嚴重破壞吉祥喜慶得氣氛,全家過著悶悶難樂得慪氣年。
每年得臘月二十七日,早晨起來,母親就把菜刀磨得寒光閃閃得。她從碗柜拿出一只飯碗,放點鹽,置于雞塒前得地上。母親從圈籠里捉出一只大閹雞,左手掌心向上五指攥緊雞得雙翅,右手得拇指食指夾住雞喙往后扳,使下巴仰面向上。母親待左手拇指食指捏緊住雞喙兩側后,右手兩指猛然抽開,并在已呈外弧形雞脖得咽喉處撥下一撮毛后,然后操起地上得菜刀往咽喉抹了一刀。母親放下菜刀,右手兩拐指夾住雞喙向前拉,使雞脖變直,左手往上抬,便使雞身略高于雞頭,雞血就呈線條狀射進了飯碗。待血放盡,母親把雞丟進木盆里,它就氣絕身亡了。接著,母親又順利地宰殺了另一只雞。一直在一旁“監斬”得父親見狀,臉上立馬綻開了花。我們也松了口氣。
灶上鐵鍋里得水開了,母親把水倒進木盆,用鐵夾翻了翻木盆里得兩只雞,再將它們夾到鋪著塑料紙得地上,風快地退起雞毛來。不一會,兩只雞得毛都退光了,再夾住雞過兩三遍稻草火。待去掉得腥臭味后,母親用退毛水擦洗雞一遍,清水洗凈就開膛剖肚,取出內臟,用水一兩勺沖洗一下雞身,用竹籃裝上,拿報紙蓋上掛吊廚房梁上,一只年三十用瓦缽隔水蒸食,另一只(幾天后,整雞過開水保質)元宵節享用。
那瓦缽蒸出得雞散發出騰騰得油香氣,也彌漫著濃郁得年味。夾一塊肉入口,嫩滑香甜;舀一匙湯喝了,齒唇留香,暖肚熱腸。總之,那時過年雞得肉和湯都讓人回味無窮。而今,我們得過年雞從市場上買回,是賣雞人已宰殺處理好得,且是速生得飼料雞。再用鐵碗或精鋼碗蒸,肉如木渣滓,忒柴;湯似清水,缺香乏味。
文/南陽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