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白天的溫度仍然很高,也就是民間說的“秋后一伏熱死牛”,稍微在田地勞動一會,全身就會汗水直流,尤其這秋后的蚊子似乎就像吸血鬼,腿上、胳膊上趴的滿滿的,早晚涼爽的天氣也因這蚊子而無法安寧,那這燥熱的天氣啥時候結束?今年又什么時候出伏呢?
俗語“夏至三庚數頭伏”,記得剛邁入伏天的那會,天氣異常炎熱,但還不悶熱,因為當時陸地的氣壓才開始降低,海洋季風還未擠入內地,如今立秋后,也就是進入了末伏后,季風氣候逐漸要轉變,當冷熱兩股氣流你強我弱時,便真正進入了秋季,那時的氣溫就非常適宜人的體溫,所以人們喜歡春秋天。
按照俗語的說法,今年伏天是個四伏天,如今就是四伏,立秋的日期是8月7日,末伏開始于8月10日,所以出伏的日子就是8月19日,伏天過去后,天氣還會熱嗎?其實,老祖宗當初制定二十四節氣的時候,也已經早早的把這種“天氣預報”,告知世人,俗語“八月暖九月溫,十月還有小陽春”,這又是啥意思呢?
我們首先看下在八月里接下來還有什么節氣,今年8月23日是“處暑”節氣,處暑的節氣的到來,表示暑氣終止于此,以后長江以北的地區氣溫開始下降,但是“處暑”僅僅表示夏天暑熱終止,但并不是說炎熱終止,秋高氣爽的日子還沒有到來,而對于南方地區來說,反而會再次感受高溫天氣,因為副熱帶氣壓仍然占據主導地位,有“秋老虎”的稱呼,所以八月暖。
而接下來進入九月份,又有什么節氣呢?那就是“白露”及“秋分”,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第15個節氣,反映的是寒氣開始漸增,雖然白天太陽尚熱,但是一旦日落西山,氣溫立刻下降,季風氣候開始向冬季風轉移,伏天的悶熱基本消失,早晚地面有露生成,但是這種冷是從北方分批南下,所以不同地區溫度下降略有不同。
而“秋分”節氣說的就是把秋天平分了,這個時候,我國大部分天氣進入涼爽的秋季了,也是人們最喜歡的一段日子,此時雨水減少,氣候適宜,又是丹桂飄香、中秋賞月的季節,俗語“一場秋雨一場寒”,此時若是下雨,氣溫就要降低,而此時對于農民來說正是種植小麥、水稻的日子,所以最雷雨天氣,有俗語“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的說法。所以此時地面仍有余熱,屬于溫。
而進入10月份,又有什么節氣呢?本月有“霜降”節氣,這個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冬天的來臨,也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地面散熱加劇,夜晚溫度可以降到0℃以下,可以在植物的葉子或不平的地面上看到六角形的霜花,有的是細微的冰針,天氣也變的寒冷起來,但是在此之前,溫度仍是微風細雨,氣候適宜,好比又來到陽春三月乍暖還涼的季節,所以稱作“小陽春”。
綜上,如今外界氣溫雖然很高,但是暑氣已經漸消,今年出伏的日子是8月19日,而真正涼爽的時間要等到秋分節氣,那時人們才能感受秋高氣爽的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