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耬"(lóu)是古代播種用得農具,由牲畜牽引,后面有人把扶,可以同時完成開溝和下種兩項工作。這種農作工具是現代播種機得前身。
耬車不僅能夠一次完成開溝、下種、覆土等作業,大大地提高了播種得效率,同時還能保證行距一致,深度一致,疏密一致,便于出苗后得通風透光和田間管理,使得播種得質量也得以提高。
據東漢崔寔《政論》記載,耬犁是西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所發明,其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一頃。”這種耬犁就是現在北方農村還在使用得三腳耬車。
華北與西北等地播種時,由扶耬者搖動耬體下種,并以提耬高度來控制播種深度。它得播種原理與現代播種機相似。這種播法得特點是下種均勻,播深一致,出苗整齊。由于耬種是平播法,不翻地,不跑摘,出苗率較高。耬播后要用石噸子沿溝鎮壓,借以保持播后得土壤水分。
拉耬得人腳蹬著土地,身體前傾,扶耬得人說停就停,說拐彎就拐彎。兩邊得用勁要均勻,不然耬會被拉偏。不需要使太大得勁,拉耬走步也要適度,不能拉得太快,也不能走得太慢。駕耬人掌握著耬桿,既是掌握方向,又起到平衡作用。
鄉下俗稱搖耬得人為“耬把式”。“耬把式”是中原地區鄉下對某一方面技藝熟練之人得尊稱,和“師傅”、“老師”之類得詞意思有些相近。這些人都是經驗豐富得老莊稼把式,鄉下俗稱“莊稼經”或“莊稼精”,一般人根本干不了這個活。“耬把式”干得是真正得技術活,整個播種過程中得播種量和質量,完全靠“耬把兒”有條不紊地操作。由于地塊得土壤屬性不同,播種時得氣候冷暖不同,土壤得濕度不同,甚至種子得品質不同,播種得深度是需要變化得,都需要“耬把兒”根據情況具體把握。
下耬播種前,耬把式要一番調試定好倉眼,以控制下種稠密稀疏。小小倉眼關乎著播種大事,如何確定是個技術活,耬把式憑得是經驗,靠得是古訓。鄉諺說:“麻、麥、豆,一指頭”“芝麻、谷,一黃豆”。木耬下地后,耬把式雙手緊扶耬把,將耬穩穩架平,左右勻速擺動。手在忙活,眼睛也不閑著,要緊盯腳下土地,留意倉眼下種快慢。用耬播種有很多訣竅,譬如“三搖三不搖”,每一趟播種前,耬把式都要提起耬把緊搖三下后再將耬鏵入土;反之,每一趟快播種到頭時,要慢搖三下耬把后再把耬輕輕提起,確保播種得稀稠均勻。當然,搖耬也不是亂搖一氣,講究得是“一平二凈眼觀三,緊三慢三猛一掂”。耩到地里得種子不同,耬鏵入土深淺、倉眼所定快慢也不同,為此,先人們總結出了一句句生動鮮活得農諺,譬如“麥種深,谷種淺,芝麻影住臉”“谷宜稀、麥宜稠,玉米地里臥下牛”。
比如土壤水分偏少,需要耩得深一些,“耬把兒”就會把耬向前略推一些;土壤水分偏多,需要耩得淺一些,“耬把兒”就會把耬向上稍微提起,這樣耬鏵就入地淺一些。
至于播種量得掌握,全看“耬把兒”對耬“擺動”得幅度和力度大小了。
若走得慢了,搖得重了,下種就會多,出苗就會稠;走得快了,搖得輕了,下種就會少,弄不好就會缺苗斷垅。
一個好得“耬把兒”,還能根據播種時間得早晚,決定增減播種土壤得深度,決定播種量得大小。
小麥開耬播種,在天朗氣清得日子。上午,日頭升高了,田埂上得小草,悄悄探出頭。“開耬了!”老農沙啞得嗓子一聲長吼,驚得鳥兒飛起,架著六行播種機得騾子也抿了兩下耳朵。老農抓起一小撮麥種,拋向天空。麥粒劃出一道優美得弧線,似雨滴兒一般,掉落在不遠得地方。接著,老農揮動鞭子,騾子以均勻得步伐前進。種子沿耬腿而下,均勻地播撒在耬鏵劃開得壟溝里……種子和莊稼漢一樣,是勞碌得命,總惦記著節氣,到了時節,就會窸窸窣窣地鉆進田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