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籍豫西山區之地,自幼酷愛文學歷史。望友諸君,從小編文章之處對世界文明古國歷史有所了解。然綿力薄才,憑諸君德望,小編斗膽拙文一篇。
沒有地名,寸步難行”,在社會交往中,地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人們在使用地名時,卻會碰到種種疑難:一個地方的名稱叫什么?一個地名所指的地方在何處?地名的來歷、含義、沿革又是怎樣的?如此等等的問題得不到解決,輕則帶來困擾,重則造成損失。故此,自古以來就存在著對地名的記述、研究和管理;在舊時的地方志中,地名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現代社會交通發達,信息快捷,地名能否在社會交往和生產活動中順暢地發揮作用,更關系到社會的正常運轉和社會生產的發展。于是,處理地名事務的機構應運而生,地名標準化問題被提上議事日程,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嶄新的地名事業也蓬勃興起。
江蘇境域地名在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下,不斷地產生、發展、演變,數量和類型越來越豐富。由于地名具有相對穩定性,往往實體變化了,反映既往情況的信息仍保存在地名中,江蘇地名即隱含著不同時期形成的地名層和具有共同淵源的地名群。同時,隨著社會交往程度的提高和地名文化的發展,人們日益重視對地名的記述、研究和管理,江蘇境域地名事業也隨之發展壯大。
江蘇最古老的地名,是古氏族、方國地名。在遠古傳說時代,往往以氏族名為地名。據考《山海經》中所記的犬戎國、犬封國,其氏族可能即包括活動于今邳州市一帶的大汶口文化居民;《淮南子·本經訓》所說與堯戰于疇華之野的鑿齒氏族,其地域也與江蘇有關,邳州市大墩子遺址中,居民有拔去或鑿去左右側門齒的習俗,常州圩墩遺址也有類似發現。上古時代氏族的大致分布,有北狄、西戎、南蠻、東夷之說。典籍中淮夷泗夷、徐夷、越夷等,其氏族和具體地域,今已難確指,但一般認為, 上述諸夷大部分與今江蘇境內有關。
商周時期江蘇境域出現了一些方國。今銅山縣境內有彭祖氏的彭國,今徐州市即別稱彭城,這是江蘇境域留傳至今最早的方國地名;當時的侯國薛,由今山東薛城遷至今邳州市東北邳城鎮,國號又為邳。此外還有徐(淮、川泗之間一帶)、宜(丹徒縣境內)、邗(亦作干,江北淮南一帶 )等方國地名演變融會于今地名之中。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吳國,商代的甲骨文中有商王往“于盧(即“吳”之古字)"(郭沫若<卜辭通纂考釋·征伐》)的記述。吳國以今蘇州、無錫一帶為中心,一般認為是商末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在今無錫梅村(古稱梅里)所立。今吳縣的專名,是江蘇境內有文字記載的直接證據,是演化沿用至今的最古老地名。春秋時,今省域又有越人,與吳同為古百越民族的組成部分。江蘇境內為古吳越文化所涵蓋,當時的地名也兼具古吳越語的特色,如勾吳、姑蘇、姑余等古地名,均屬古吳越語的漢字譯寫,其含義已難釋解,而其中如無錫句容、虞、干、朐等,或為今天仍在使用的地名,或今地名中仍含有其文字、讀音。此外,戰國、秦漢時期,江蘇一域還是楚文化的延伸部分。楚都屢次遷移而多以郢為名,秦末楚懷王心曾都于盱臺(今盱眙縣境內),今盱眙縣含“郢”字的地名達300多條,為后人仿“郢”名之。
古氏族、方國地名和吳、越、楚語地名,既為江蘇境內揭示了地名的初始面貌,鋪就了底層地名,也留下了古地名的許多待解之謎。
江蘇嚴整有序的政區地名始于秦。秦始皇統一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縣下有鄉、亭。從此,江蘇境域為演替不絕的政區地名系統所覆蓋。秦始皇東巡經江蘇境域,為厭鎮所謂“王氣”,改朱方名丹徒,易金陵為秣陵,這是江蘇境內最早的由中央一級進行的地名更名。歷代王朝的政區更名均由中央決定,而中央王朝并無專門管理政區地名的機構。政區地名的變化主要有以下情形,一是行政區劃體制創新或變革時,出現新的通名或改變舊的通名,如漢設州,唐置道,宋劃路,元建省,均產生新的通名;二是設立新政區或政區境界改變、治所遷移時,為適應新變化進行命名、更名;三是行政區劃不變而單純更名,多出于意識形態的緣由,如當地出現所謂“瑞兆" ,取嘉名以彰顯。原地名與皇族名姓相忌,更新名以避諱。改朝換代,則變易地名以消除前朝影響,顯示一番新氣象;四是為消除與其他政區地名重名,進行更名。
江蘇境內政區地名的演變,與上述情形基本一致,而其間較為特殊的為東晉南朝時的僑州郡縣。西晉末年以后,我國北方戰亂頻仍,人口紛紛南遷。為安置僑流人口,東晉、南朝政府移用北方原地名,大量設置僑州郡縣。其時的江蘇既地處南北之交,又是帝都建康(今南京)所在,僑流人口尤為集中,故僑立的州、郡、縣特多特雜,粗略統計,前后僑州13,僑郡15,僑縣近190。僑州郡縣本身又省置交加,名稱朝更夕改,地域分合無常。故這一時期江蘇境內的地名最為混亂復雜。今淮安一名可能即源自僑置,另有山陽、瑯琊、臨沂等名,則融入今較小的地名中。雖然多數因僑置而形成的地名,歷經演變今已不存,但在追溯政區地名沿革時,僑置地名往往仍留下許多困擾。
清康熙六年(1667年)江蘇建省,省下政區為迭經演變的府、州、縣。民國時有了市和市轄區的建置,并正式確定鄉、鎮為縣以下的基層政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主要的政區體制相繼為省-行署(專區)一市縣一鄉;省省專區(后改稱地區)-市縣一公社;省- 地級市-縣(市)-鄉鎮。1994 年底,江蘇省有11個地級市、42個市轄區、28個縣級市36個縣、1098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907個鎮。這些政區名稱加上市轄區的派出機構街道辦事處、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構成了江蘇省域的政區類地名。
有任何意見或建議歡迎下方留言,小編會及時做出回復…(歡迎大家點贊、評論+關注)
聲明:文章由@歷史瞅一眼(歷史淺言)(整理)創作未經允許不得搬運至其他平臺、公眾號(對于不遵守此聲明或者其他違法使用本文內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