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學食品學院孫嘉教授團隊在腸道菌群—抗菌肽CRAMP軸治療乳糜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Gut microbiota-CRAMP axis shapes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and immune responses in dietary gluten-induced enteropathy”為題發表在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EMBO)旗下頂級期刊EMBO Molecular Medicine,并被選為封面文章。
乳糜瀉是一種以針對飲食中的植物蛋白成分(如小麥、黑麥、大麥中的麥谷蛋白和麥麩蛋白)而產生異常免疫應答反應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會導致營養不良和吸收不良等癥狀。該病在全球均可見,高發于歐洲國家,且為女性多見。
腸道cathelicidin相關抗菌肽(CRAMP)除抗菌活性外,具有尚未被揭示的免疫調節功能,尤其是不同細胞來源的CRAMP對組織區域免疫微環境的特異性調控,是領域內的研究熱門和難點。基于此問題,孫嘉教授帶領團隊在長時間研究中發現,在乳糜瀉小鼠中,十二指腸CRAMP表達缺乏;在乳糜瀉高風險人群中也同樣檢測到CRAMP人類同源蛋白LL-37表達下降。CRAMP缺失加劇乳糜瀉,外源添加CRAMP可緩解乳糜瀉相關的腸道屏障受損及粘膜免疫紊亂。
此外,研究團隊還發現乳糜瀉小鼠中存在腸道菌群紊亂,表現為致病菌銅綠假單胞菌異常富集并分泌彈性蛋白酶LasB,從而剪切CRAMP使其缺失。抗生素處理敲減銅綠假單胞菌,可恢復CRAMP表達并緩解乳糜瀉。該項研究成果首次證實了腸道菌群-抗菌肽CRAMP軸和乳糜瀉的關聯,為治療或預防乳糜瀉提供了新思路。
圖以壺口瀑布為例,展示腸道菌群(河水)與抗菌肽(河岸石壁)之間的關系。
該項由江南大學食品學院孫嘉教授團隊與校醫學院、南昌大學、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我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合作者合作完成的項目,為治療乳糜瀉疾病作出重要的成果推進,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項目、江蘇省雙創計劃團隊領軍人才項目、食品科學與工程國家一流學科建設等項目的支持。
拓展閱讀:
孫嘉,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引進人才”入選者(青年),江蘇省雙創團隊領軍人才,江蘇省雙創計劃人才。我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營養醫學專委會委員,我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食物過敏學組委員,江蘇省免疫學會青工委常委,江蘇省藥理學會抗炎免疫專委會委員。
長期從事內源活性物質與機體免疫調節及相關重大疾病的干預研究,致力于解決膳食營養、腸道菌群及其活性代謝物參與機體免疫調節等領域內重要科學問題,與團隊一起在免疫、過敏、胃腸病學、營養等領域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系列研究論文。
曾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生物物理與生物化學系Kemi II課題組(創建者為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Bengt Samuelsson教授)從事生物活性物質與炎癥、免疫性疾病調控的研究工作,作為負責人獲得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基金會(KI fonder)課題及會議資助,瑞典Rolf Luft糖尿病基金會頒發青年學者獎(Rolf Luft Fellowship,當年唯一)、瑞典國家科學基金會(VR)資助CERIC炎癥與慢性疾病卓越研究中心。還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雙創計劃”等省部級以上科研和人才項目10余項,作為中方負責人主持科技部中新交流計劃項目和國家外專局高端外國專家項目。在Immunity、BMC Med、Front Immunol、FASEB J、Mol Nutr Food Res等權威期刊發表一作或通訊SCI論文。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最新號:江南大學本科招生
本文素材來源:江南大學食品學院官網、全球網站、食品放大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