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問題關系民生福祉。今天,《上海市住房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發布,“十四五”期間,上海將供應租賃住房超過42萬套(間、宿舍床位),新增供應商品住房約40萬套,統籌推進各類舊住房更新改造5000萬平方米。
心中有人,實現住房供需匹配
《規劃》編制堅持以更優的住房供給滿足人民需求,用更好的住房資源服務居民安居,強調“心中有人”——清楚誰需要住房,需要什么樣的住房。全文提出7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和具體舉措,包括租賃住房、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等住房供應各品種,涵蓋住房建設、存量住房改造、小區管理、住房公積金支持等各個環節。
租賃住房被列為重點任務中的第一項工作,《規劃》提出增強供應,堅持租購并舉,優化從“一張床”“一間房”到“一套房”的多層次租賃住房供應結構。“十四五”時期,上海將形成供應租賃住房超過42萬套(間、宿舍床位),占住房供應總套數的40%。其中,租賃房22萬套(間)、宿舍床位20萬張。繼續規范代理經租住房30萬套(間)。
大城安居,不僅要為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給予保障,對于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來說,如何緩解他們的住房難題?《規劃》指明方向:完善以保障性租賃住房、共有產權保障住房為重點的住房保障體系,“十四五”期間新增供應保障性產權住房約23萬套,促進供需合理匹配。
堅持房子的居住屬性,平穩發展商品住房成為關鍵。落實因城施策、一城一策要求,以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為目標,完善政策協同、調控聯動、監測預警、輿情引導、市場監管等機制。“十四五”時期,新增供應各類住宅用地面積4000公頃,新增供應商品住房4000萬平方米、約40萬套。
向存量要空間,上海以城市更新為抓手,改善居住條件。增存并重,留改拆并舉,妥善保護好歷史文化風貌區和里弄街坊。在做好新增住房供應的同時,提高城市有機更新工作的顯示度,讓群眾在居住方面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突出兩個中心城區成片、零星舊改全面完成,2022年底前,全面完成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十四五”期間,力爭提前完成中心城區零星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
面向“十四五”,上海將統籌推進各類舊住房更新改造5000萬平方米。比如,全面啟動以拆除重建(含原址改建)為主的不成套職工住宅和小梁薄板房屋的更新改造;完成舊改范圍外的無衛生設施的老舊住房改造;加速推進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工作,預計達到1萬臺以上;優先啟動實施新城范圍內的城中村改造、舊住房更新改造、加裝電梯,等等。
“硬件改造”和“軟件提升”相同步,同時啟動住宅小區美麗家園建設新三年行動計劃,推動物業服務高質量發展。
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形成上海特色的供應體系
從2006年開始,圍繞住房這一民生話題,上海已推出四個五年規劃,每一期重點明確、目標具體、思路清晰。
據上海師范大學商學院、房地產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崔光燦分析稱,住房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關鍵詞是調結構。在這一階段,上海創新住房保障政策,突出商品住房中普通商品住房、中小戶型比例;“十二五”規劃側重于擴保障,加大共有產權保障住房、公共租賃住房推進;到了“十三五”,推租賃成為關鍵詞,上海大力推進租賃住房建設供應,一舉推出150塊租賃土地,占全國租賃用地一半左右,率先制定了非居住用房轉化租賃住房政策等。同時,共有產權保障住房制度基本完善,形成了全流程管理,并在“十三五”期間將覆蓋面擴大到非滬籍家庭,起到了保障新市民為主的階段性住房困難的作用。
聚焦“十四五”規劃,強調促平衡。專家介紹,首先表現在促進供需平衡,優化住房供應品種和效率,有針對性重點匹配重點人群和需求,破解大城市住房發展突出問題;其次,促進職住平衡。根據《規劃》,將落實“中心輻射、兩翼齊飛、南北轉型、新城發力”空間格局要求,按照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定位,郊區新增住房重點向自貿區臨港新片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五個新城等集聚;再者,平衡好住房民生功能與經濟功能,更加強調住房的民生功能。
在崔光燦看來,住房發展“十四五”規劃體現了三個特征:住房發展目標,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指導思想體現新時代要求,優化發展“一二三四”內涵;逐步形成有上海特色、符合大城市特點的住房供應體系和制度框架。在此基礎上,本次《規劃》形成了多少“首次”。例如,首次提出“推進既有多層住宅加梯工作”,服務老齡化居民改善居住需求。
作者:史博臻
編輯:祝越